返回查看

两会访谈 | 全国人大代表于清明:只有高质量产出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生物制造的卡脖子问题

日期:2024-03-15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围绕人口老龄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现代医药流通体系、形成高端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和加快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加快药店门诊统筹管理、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先试政策等民生需求保障及行业高质量发展问题,提交了包括《关于加快打造现代医药流通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关于加快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关于加快解决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问题的建议》在内的10项建议。

《企业观察报》近日就上述建议的具体内容专访于清明。以下为专访内容。

企业观察报:就自身所在的行业领域而言,你对2024年的工作内容有哪些所思所想?

于清明: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2024年的主要预期目标、部分重点工作和十大任务,是对全年工作的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针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报告明确,要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这些任务和要求为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是行业开展全年工作的根本遵循。

我们要将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不折不扣地把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落实到医药健康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为培育医药行业新质生产力,实现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装备高质量发展,持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贡献行业力量。

就我所在的行业领域来说,药品医疗器械事关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百姓对医药健康行业有着很多新期许。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研发投入增长迅速。但是创新药研发产出、研发质量亟待优化。投入的目的是为了产出,只有高质量地产出,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生物制造的卡脖子问题。

解决提升创新投入产出和创新质量的问题,需要从政策体系、专项支持、创新评价、产业协同、价格机制、推广应用等全链条给予助力。

企业观察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你有哪些具体建议?

于清明:为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创新,建议一是构建中国医药企业创新评价体系,编制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从研发投入、研发产出、研发质量和研发支持等维度,引导产业创新。

同时,加强行业政策措施的协调引导,形成鼓励创新的政策合力。提升国有企业在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中的核心功能,以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带动各创新主体多元协同和深度融合,促进我国医药创新资源效用最大化。

企业观察报:生物医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起到战略支撑的作用。针对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于清明:针对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我建议增加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迭代创新,差异化创新,源头创新,减少资源浪费及行业内卷。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继续鼓励和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为生物医药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进一步完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继续增加审评员队伍,压缩审评审批时间。研究、改革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市场主体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进一步发挥医保“保大病”的作用,在鼓励生物医药创新和平衡社会医药费负担之间找到平衡点。

企业观察报:在推进实现我国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的过程中,应采取哪些举措?

于清明:针对医疗器械创新产业发展,建议通过专项计划支持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推进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打造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同时,出台进一步支持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的政策措施,补强产业链、延伸供应链,制定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核心零部件推荐目录,鼓励使用国产首套件核心零部件。推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并购重组,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为加快实现我国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我建议以创新驱动、资本驱动、要素驱动,重点支持突破一批临床急需和国产化率低的高端整机设备、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

面向老年人群、慢病人群、乡村地区的大健康管理需求,加快发展适宜的人工智能、可穿戴、精准监测、康复辅助、适老性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

通过政策引导相关主体以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同时,出台进一步支持国产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高端医用包装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政策措施,补强产业链,延伸供应链,打造现代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新动能, 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健康生活的新期待。